|   说明本图标示眼周围的穴位。主图下方的四个插图(131-4),是将右侧眶外侧壁锯除,观察眶内视器的解剖结构。
 图注
 插图(13—1):
 1.滑车神经    5.颧神经与泪腺神经的吻合支    8.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    12.颧神经
 2动眼神经    9.下颌神经
 3.眼神经    6.泪腺神经    10.上颌神经
 4.眼上静脉    7.泪腺    11.上颌动脉
 插图(13—2):
 1.额神经    3.上直肌    5.上睑提肌    7.下斜肌
 2.动眼神经下支    4.泪腺动脉    6.外直肌
 插图(13—3):
 1.颈内动脉    3.睫状短神经    5.眼球    7.下直肌
 2.眼动脉    4.额窦    6.睫状神经节    8.上颌窦
 插图(13—4):
 1.海绵窦    4.视神经    7.上斜肌    10.下斜肌
 2.展神经    5.内直肌    8.动眼神经
 3.动眼神经上支    6.额神经    9.动眼神经下支
 •附•头颈部常用穴
 睛明(膀胱经,见图一,三,十一,十二,十三,十四)
 位置:在内眦稍上方凹窝处。
 针法:闭目取穴,手指将眼球压向外侧,针尖沿眶内侧壁缓慢进入,深1~2寸。针时不可大幅度捻转和提插。退针时压迫针眼处,以防出血。针感酸、胀,并向周围和眼底放散。
 局部层次解剖结构:皮下有内眦动、静脉和滑车上、下神经。眶内有鼻睫神经及其分支、动眼神经、视神经和眼动、静脉细支。
 主治:迎风流泪,目赤肿痛,眦痒,视神经炎,视神经萎缩,早期白内障,近视,结膜炎,夜盲。
 球后(新穴,见图十一,十二,十三,十四)
 位置:眶下缘外侧1/4与内侧3/4交界处上方与眼球之间。
 针法:闭目取穴,手指将眼球托向上方,针尖向眶尖缓慢刺入1寸5分左右,不捻转。退针时用手指压迫针眼以防出血。针感酸、胀,眼球有突出感。
 局部层次解剖结构:皮下有眶下神经末支,眶内有动眼神经和眼动、静脉细支,近眶尖处有睫状神经节和视神经。
 主治:视神经炎,视神经萎缩,近视,青光眼,早期白内障,玻璃体混浊,眼底出血。
 迎香(大肠经,见图一,三,十一,十二,十四,十五)
 位置:鼻翼旁开5分,鼻唇沟中间。
 针法:针尖向内上方斜刺5分左右。针感酸、胀、痛。
 局部层次解剖结构:皮下有眶下神经末支;深部有面神经颧支和颊支、面动脉、面前静脉和上唇方肌。向上透四白穴可刺到眶下孔处,有眶下神经和眶下动、静脉。
 主治:鼻塞,鼻炎,鼻出血,面神经麻痹;透四白穴治胆道蛔虫症。
 
 
 
 
 |